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專題1:地球磁場磁極位置

29 則留言:

  1.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好的資訊,簡明扼要。如果能註明引用的網址會更好。

      刪除
  2. 地球的磁北極實際上是磁場的指南極,它會吸引構成羅盤指針的磁鐵的指北極。這個已成慣例的錯誤稱呼已經是難以改變了。目前磁北極在加拿大境內,距離地理北極大約1000公里。磁極的位置並不是固定的,每年會移動數英哩。磁北極目前約以平均每年40公里向地理北極接近。兩個磁極的移動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而兩個磁極也不會正好在地球球體的兩端,也就是說,磁軸不會通過地球正中心。目前磁南極到地理南極的距離比磁北極到地理北極的距離遠。

    引用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C%B0%E7%A3%81%E5%9C%BA

    回覆刪除
  3. 磁極的位置磁北極 [1] (2001) 81.3°N, 110.8°W (2004 估計) 82.3°N, 113.4°W (2005 估計) 82.7°N, 114.4°W
    磁南極 [2] (1998) 64.6°S, 138.5°E (2004 估計) 63.5°S, 138.0°E
    特性地表上的地磁場強度並不均勻,強度因地理位置而有所變化:從0.3高斯(南美地區和南非)到0.6高斯(加拿大的磁北極附近,澳大利亞南部和一部分西伯利亞地區)。

    地磁場類似磁鐵棒,但是這種相似只是粗略的。磁鐵棒或是其它永久磁鐵的磁場是由於鐵原子中的電子有序的運動而形成的。然而,地核的溫度高於居里點(鐵的居里點:絕對溫度1043K),鐵原子的電子軌道的方向會變得隨機化,這樣的隨機化會使得物質失去它的磁場。因此地磁場的成因並不是由於有磁性的鐵礦,主要的因素是大地電流。

    另一項地磁場與磁棒不同的特徵是地磁場的磁圈。磁圈與地球有一段距離,與地磁場表面有關。此外,在地核中的磁化的組成成分是轉動的而不是靜止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貢獻的資訊,如果能註明引用的網址會更好。

      刪除
  4. 地球本身具有很大的磁場,會影響在磁場範圍內所有具有磁性之物質,

    使其靜止時,皆受此磁力的作用而指向南極或指向北極。


    一.地球磁場形成的原因:



    1.地球磁場形成的原因在理論上和定性上已經透過地磁學的電機

    原理(dynamo theory)得到了解釋。在地球炙熱外核(outer

    core)液態的鐵、鎳及其氧化物不斷的流動,且以約每秒0.5

    毫米的速度向外部較低的邊緣部份流動,如同在一條電纜線內

    部一樣,在地心熔岩,金屬層中,也會被原有的地球磁場感應

    出一股電流,這種感應電流又製造出一個新的磁場。根據這種

    ”自激磁學說”(Self-excitingdynamo)所產生的循環,同

    樣進行在每座發電機中。也經由電腦模擬測試,予這種原理有

    力的論證。

     

        2.地球磁場形成的另一種理論,是美國喬治亞大學的化學教授查

     理.麥爾敦和地質學教授吉亞迪尼。他們推測:月球萬有引力

     對地球中心固態的部份有一種持續的牽引作用,因此被熔融液

     態金屬圍繞的地核會由於其位移而產生持續的磨擦,在赤道上

     造成一千萬千瓦的熱效應和一兆安培的電流。因此流動於其間

     的電流產生磁場,同時也是造成高溫地熱的放射性蛻變的原因

     。並以太陽系中其他行星所作的觀察來支持他們的理論;如水

     星沒有衛星就沒有顯著的磁場被發現。





    關於古地磁和磁極的證據

     

    到了1950年代,有兩種新學科的研究領域的發展,對大陸漂移說的發

    展造成一個轉捩點,這就是古地磁(Paleomagnetism )和海底地質和地形

    的研究。有許多岩石在形成時帶有弱磁性,岩石和礦物的具有磁性來自地

    球的磁場(Magnetic field)。地球的磁場可以假設地球中心有一塊磁鐵,

    具有一個磁軸(Magnetic Axis)和兩個磁極(Magnetic Pole),一為指

    向北的磁北極,一為指向南的磁南極。地球的磁軸並不和它的地理軸或自

    轉軸一致,兩者約成11度的交角。地球磁場的真正產生原因還不十分明瞭

    ,一般書上都根據自發的電磁波發電機(Self-exciting Dynamo)的原理

    來說明之,這是美國的埃耳賽(Walter Elsasser)和英國的布拉德(Ed-

    ward Bullard)所創立的。在火力發電廠中,蒸汽推動一個導電體,再在

    一個磁場中轉動,就可以產生電流。地球內部的外核是產生地球磁場的主

    要可能場所,因為外核是流體組成,其鐵質的成分又是良導體。這個具有

    導電性能的外核對著包圍在外面的地函發生轉動,在原有的小型磁場中就

    可以產生電流,由這個電流可以產生地球的磁場。因為這個電流造成其本

    身的磁場,所以名之為自發發電機。這個作用的發生需要一種或多種的能

    源使具有導電性的鐵質流動性外核發生對流性的轉動或運動,由此產生電

    流,增加磁場的強度,再進而增加電流的強度。如此交替進行,最後可以

    使對流運動、電流和磁場達到平衡的狀態,這就是自發的發電機原理。一

    般認為地核中放射性元素的蛻變可能是主要的熱源。地球的自轉對地球磁

    場的產生有重要關係,所以磁軸和地球自轉軸的位置很接近。



      大陸漂移說的復活得力於古地磁(Paleomagnetism)研究所提供量的方

    面的證據。古地磁研究保留在磁性岩石或礦物中的地球古地磁場,所以也

    名為化石磁性(Fossil Magnetism )。當岩漿冷凝結晶到某一礦物的居里

    點溫度以下時,這個礦物就開始具有磁性,名叫自然存磁性(NRM,Natur-

    al Remanent Magnetism)。在這礦物中南北磁極的排列方向和當時地球磁

    場的南北磁極排列方向相同。在沈積岩造成時,其中所含的磁性礦物也可

    以產生存磁性,其磁極的排列也和當時地球磁場的南北磁極排列方向相同

    。在1950到1960年間,地球科學家在各地採集岩石標本,決定其地質年齡

    和存磁性,以重建以往地球磁場的演變史,這就是古地磁的研究,由此研

    究可以得到三項重要發現:

     



    1.磁極的移動(Polar Wandering),   



    2.地球磁場磁極的倒轉( 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



    3.海底地磁異常帶的對稱性排列。





      根據岩石中存磁性方向的測定可以決定這個岩石造成時地球磁極排列

    的方向和緯度的位置,這是由岩石中古地磁的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

    tion)和磁傾角(Magnetic Inclination)以及磁場的強度來測定的。由古

    地磁研究所測得若干大陸在不同地質時間的磁極位置,結果發現所測不同

    地質時間所成磁性岩石的磁極排列和位置並不相同。如果把某一大陸的磁

    極位置按其時代順序相連,就得到一條連續路線,最後的終點就是現在的

    磁極位置。這條連線名叫磁極移動路線(Polar Wandering Path),解釋磁

    極的移動可以有兩種說法:一是地球的磁性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位置這

    就名叫磁極的移動。一是磁極不動,而是大陸對著磁極而言,有相對的移

    動。雖然磁極可以移動,但是規模極小,可以說磁極和地理極的相對位置

    是仍舊一致的。所以另一個容易接受的學說:是表面上看來似乎是磁極的

    移動,實際上市由於大陸的移動所造成的。北美洲的磁極移動路線和歐亞

    大陸的磁極移動路線並不一致,如果磁極曾在移動,則各大洲在每一個地

    質時代所示的磁極應在同一位置,但是實際的測量,這個個磁極在不同的

    大陸上有不同的位置,因之證明只有大陸可以相對運動,地球上的磁極不

    可能作有規則的移動而最後聚合在一點。因之一種合理的動力學上的解釋

    是磁極是不動的,而真正在移動的是含有這些磁性岩石的大陸,所以大陸

    漂移說得到第一次的量的證實而復活了。在侏儸紀以前的北美洲和歐亞大

    陸的磁極移動路線的曲線外型大致相似,如果把北美洲的路線向歐亞大陸

    移動約三十度,兩條路線就可以彼此相合,這是大陸未漂移以前的情形。

    到了侏儸紀以後,因為大陸漂移開始,大西洋開始生長,以後這兩個大陸

    的磁極移動路線就不能再一致了。此後在南半球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磁極

    移動的證據,不過不同的大陸有不同的移動路線。



    引用至 http://www.eq.ccu.edu.tw/~lab105/members/master/87/alife_earth/magnetic.htm

    回覆刪除
  5. 地磁(Earth Magnetism),指地球所具有之磁場(Magnetic Field)。產生地磁之確實原因尚不太明瞭,目前為科學家所接受之學說,認為地磁乃地球內部組成外核(Outer Core)之液狀鐵質所生之運動造成者,而此運動乃地球之自轉所產生。因鐵為良導體,當鐵液外核轉動時,可切割其所產生之磁力線,產生電流,在某種情況下可造成其本身之磁場。此一作用可使地核成為一巨大之自導發電機(Self-excited Dynamo)產生具有南北磁極之磁場,其磁軸與地球之地理軸約呈十一度半之偏差。

    岩石所具有之磁性皆來自地磁。大部岩石皆含具永久磁性之礦物,如磁鐵礦(Magnetite)即其一例。每一帶磁礦物皆有一居里點(Curie Point),代表一個溫度。如在此居里點溫度以上時,該礦物之磁性即消滅。故岩漿冷卻凝結變為火成岩時,如其冷卻溫度到達磁性礦物之居里點以下時,該一礦物即具有永久磁性,名自然存磁性(Natur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NRM),可與該時該地地球磁場之磁線與磁極平行。此一存磁性可永久凍結於礦物中,不受以後地球磁場變化之影響。同樣情形在沈積岩造成時,亦可產生具有NRM之磁性礦物。

    現今地球磁場中所產生之地磁,對地面與空中磁力探勘資料之解釋極有幫助。實驗室中以不同溫度試驗岩石中地磁之變化,不但可決定其之NRM,亦為研究礦物岩石之一重要工具。研究老地層中之磁性名為古地磁(Paleomagnetism),經科學家不斷測算老地層中之磁場性質與其變化,已發現古地磁有兩大特性。一為地磁軸或磁極在不同地質時代之位置並不相同,同一時代不同陸塊之磁極位置亦並不相同,此名磁極之移動(Polar Wandering)。一為地球磁場之南北磁極在相隔一定時間後要倒轉一次,此名磁極之倒轉(Geomagnetic Polar Reversal)。此兩大發現對最新之海底擴張學說(Seafloor Spreading)與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均可提供重要佐證。(何春蓀)

    引用至: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961

    回覆刪除
  6. 51517,51502,51528,515102012年6月8日 下午2:43

    地磁場,即把地球視為一個磁偶極子(magnetic dipole),其中一極位在地理北極附近,另一極位在地理南極附近,這兩極所產生的球體磁場即為地磁場。通過這兩個磁極的假想直線(磁軸)與地球的自轉軸大約成11.3度的傾斜。地磁場的成因或許可以由發電機原理解釋。地球的磁場向太空伸出數萬公里形成地球磁圈(magnetosphere)。
    地球的磁北極實際上是磁場的指南極,它會吸引構成羅盤指針的磁鐵的指北極。這個已成慣例的錯誤稱呼已經是難以改變了。注意圖上象徵地球的磁鐵的北極實際上是指向地理南極的。目前磁北極在加拿大境內,距離地理北極大約1000公里。

    磁極的位置並不是固定的,每年會移動數英哩。磁北極目前約以平均每年40公里向地理北極接近。兩個磁極的移動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而兩個磁極也不會正好在地球球體的兩端,也就是說,磁軸不會通過地球正中心。目前磁南極到地理南極的距離比磁北極到地理北極的距離遠。

    磁北極 [1]

    (2001) 81.3°N, 110.8°W

    (2004 估計) 82.3°N, 113.4°W

    (2005 估計) 82.7°N, 114.4°W




    磁南極 [2]

    (1998) 64.6°S, 138.5°E

    (2004 估計) 63.5°S, 138.0°E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貢獻的資訊,如果能註明引用的網址會更好。

      刪除
  7. 地磁形成原因
    --------------------------------------------------------------------------------


      地球本身具有很大的磁場,會影響在磁場範圍內所有具有磁性之物質,

    使其靜止時,皆受此磁力的作用而指向南極或指向北極。



    一.地球磁場形成的原因:



    1.地球磁場形成的原因在理論上和定性上已經透過地磁學的電機

    原理(dynamo theory)得到了解釋。在地球炙熱外核(outer

    core)液態的鐵、鎳及其氧化物不斷的流動,且以約每秒0.5

    毫米的速度向外部較低的邊緣部份流動,如同在一條電纜線內

    部一樣,在地心熔岩,金屬層中,也會被原有的地球磁場感應

    出一股電流,這種感應電流又製造出一個新的磁場。根據這種

    ”自激磁學說”(Self-excitingdynamo)所產生的循環,同

    樣進行在每座發電機中。也經由電腦模擬測試,予這種原理有

    力的論證。

     

        2.地球磁場形成的另一種理論,是美國喬治亞大學的化學教授查

     理.麥爾敦和地質學教授吉亞迪尼。他們推測:月球萬有引力

     對地球中心固態的部份有一種持續的牽引作用,因此被熔融液

     態金屬圍繞的地核會由於其位移而產生持續的磨擦,在赤道上

     造成一千萬千瓦的熱效應和一兆安培的電流。因此流動於其間

     的電流產生磁場,同時也是造成高溫地熱的放射性蛻變的原因

     。並以太陽系中其他行星所作的觀察來支持他們的理論;如水

     星沒有衛星就沒有顯著的磁場被發現。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貢獻的資訊,如果能註明引用的網址會更好。

      另外,本資訊已在上面張貼過了(51210-2012年6月7日下午10:14), 你或許可以:嘗試
      1_將相同資訊整理簡化一下.
      2_說明這篇資訊的哪個部分和題目"地球磁場磁極位置"有相關.
      3_再尋找其他資訊.

      刪除
  8. 地磁場,即把地球視為一個磁偶極子 (magnetic dipole),其中一極位在地理北極附近,另一極位在地理南極附近,這兩極所產生的球體磁場即為地磁場。通過這兩個磁極的假想直線(磁軸)與地球的自轉軸大約成11.3度的傾斜。地磁場的成因或許可以由發電機原理 解釋。地球的磁場向太空伸出數萬公里形成地球磁圈 (magnetosphere)。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貢獻的資訊,如果能註明引用的網址會更好。

      刪除
  9. 地磁場,即把地球視為一個磁偶極子(magnetic dipole),其中一極位在地理北極附近,另一極位在地理南極附近,這兩極所產生的球體磁場即為地磁場。通過這兩個磁極的假想直線(磁軸)與地球的自轉軸大約成11.3度的傾斜。地磁場的成因或許可以由發電機原理解釋。地球的磁場向太空伸出數萬公里形成地球磁圈(magnetosphere)。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貢獻的資訊,如果能註明引用的網址會更好。

      另外,本資訊已在上面張貼過了(51224-2012年6月8日下午6:02), 你或許可以:嘗試
      1_將相同資訊整理吸收,用自己的話語陳述.
      2_說明這篇資訊的哪個部分能回答"地球磁極位置在哪?"
      3_再尋找其他資訊.

      刪除
  10. 把地球當成一個大磁鐵,那麼磁極就是指磁鐵兩端的那兩個點,也就是磁場線密度最大地球磁極的那個點。地球本身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這塊磁石有兩個極,磁針向南指的位置為南磁極,向北指的位置為北磁極。但實際上地球的磁場方向並不是指向正南北的。地球的磁場並非亙古不變,它的南北磁極曾經對換過位置,即地磁的北極變化成地磁的南極,而地磁的南極變成了地磁的北極,這就是所謂的“磁極倒轉”。在地球45億年的生命史中,地磁的方向已經在南北方向上反復反轉了好幾百次。僅在近450萬年裡,就可以分出四個磁場極性不同的時期。有兩次和現在基本一樣的“正向期”,有兩次和現在正好相反的“反向期”。而且,在每一個磁性時期裡,有時還會發生短暫的磁極倒轉現象。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貢獻的資訊,如果能註明引用的網址會更好。

      刪除
  11. 地球的磁北極實際上是磁場的指南極,它會吸引構成羅盤指針的磁鐵的指北極。這個已成慣例的錯誤稱呼已經是難以改變了。注意圖上象徵地球的磁鐵的北極實際上是指向地理南極的。目前磁北極在加拿大境內,距離地理北極大約1000公里。

    磁極的位置並不是固定的,每年會移動數英哩。磁北極目前約以平均每年40公里向地理北極接近。兩個磁極的移動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而兩個磁極也不會正好在地球球體的兩端,也就是說,磁軸不會通過地球正中心。目前磁南極到地理南極的距離比磁北極到地理北極的距離遠。

    [编辑] 對磁極互換的解釋

    大量的事實和證據表明,地磁場的磁極曾經互換過。用電磁耦合理論很容易解釋這個現象。由於地幔層的電場是由地幔層與和它相鄰地殼層、地核相互摩擦產生的。當地幔層、地殼層和地核的成分發生變化時,它們相互摩擦產生的電荷的電性也會改變。當地幔層的電場方向改變時,電磁耦合產生的地磁場的方向也隨之改變,地磁場的磁極也就改變了。

    地磁場不是毫無變化的,它的強度與地磁極位置會改變。科學家發現,地磁極會週期性地逆反定向,這過程稱為地磁反轉。最近一次的反轉是大約78萬年前的布容尼斯-松山反轉(Brunhes–Matuyama reversal)。對於澳大利亞紅英安岩 和枕狀玄武岩的古地磁學(paleomagnetism)研究發現,地磁場的存在,估計至少已有35億年之久[1]。地磁場會在太空與太陽風和其它帶電粒子群流互相作用,因而形成磁層。地球磁層並不是球狀的,在面對太陽的一面,其邊界離地心的距離約為七萬千米(隨太陽風強度的不同而變化)。

    磁北極

    (2001) 81.3°N, 110.8°W

    (2004 估計) 82.3°N, 113.4°W

    (2005 估計) 82.7°N, 114.4°W


    磁南極(1998) 64.6°S, 138.5°E

    (2004 估計) 63.5°S, 138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貢獻的資訊,如果能註明引用的網址會更好。

      另外,本資訊已在上面張貼過了(51517,51502,51528,51510-2012年6月8日下午2:43), 你或許可以:嘗試
      1_將相同資訊整理簡化一下.
      2_說明這篇資訊的哪個部分能回答"地球磁極位置在哪?"
      3_再尋找其他資訊

      刪除
    2. 如果能將與本文不相關的字
      "[编辑]"
      去掉會更好.

      刪除
  12. 地球磁場形成的原因在理論上和定性上已經透過地磁學的電機

    原理(dynamo theory)得到了解釋。在地球炙熱外核(outer

    core)液態的鐵、鎳及其氧化物不斷的流動,且以約每秒0.5

    毫米的速度向外部較低的邊緣部份流動,如同在一條電纜線內

    部一樣,在地心熔岩,金屬層中,也會被原有的地球磁場感應

    出一股電流,這種感應電流又製造出一個新的磁場。根據這種

    ”自激磁學說”(Self-excitingdynamo)所產生的循環,同

    樣進行在每座發電機中。也經由電腦模擬測試,予這種原理有

    力的論證。
    引用自:http://www.eq.ccu.edu.tw/~lab105/members/master/87/alife_earth/magnetic.htm

    回覆刪除
  13. 地球磁場,即把地球視為一個磁偶極子(magnetic dipole),其中一極位在地理北極附近,另一極位在地理南極附近,這兩極所產生的球體磁場即為地磁場。通過這兩個磁極的假想直線(磁軸)與地球的自轉軸大約成11.3度的傾斜。地磁場的成因或許可以由發電機原理解釋。地球的磁場向太空伸出數萬公里形成地球磁圈(magnetosphere)。
    大量的事實和證據表明,地磁場的磁極曾經互換過。

    地球磁場不是毫無變化的,它的強度與地磁極位置會改變。科學家發現,地磁極會週期性地逆反定向,這過程稱為地磁反轉。最近一次的反轉是大約78萬年前的布容尼斯-松山反轉(Brunhes–Matuyama reversal)。對於澳大利亞紅英安岩 和枕狀玄武岩的古地磁學(paleomagnetism)研究發現,地磁場的存在,估計至少已有35億年之久[1]。地磁場會在太空與太陽風和其它帶電粒子群流互相作用,因而形成磁層。地球磁層並不是球狀的,在面對太陽的一面,其邊界離地心的距離約為七萬千米(隨太陽風強度的不同而變化)。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A3%81%E5%9C%BA

    回覆刪除
  14. 地磁場,即把地球視為一個磁偶極子(magnetic dipole),其中一極位在地理北極附近,另一極位在地理南極附近,這兩極所產生的球體磁場即為地磁場。通過這兩個磁極的假想直線(磁軸)與地球的自轉軸大約成11.3度的傾斜。地磁場的成因或許可以由發電機原理解釋。地球的磁場向太空伸出數萬公里形成地球磁圈(magnetosphere)。

    1 磁極
    2 對磁極互換的解釋
    2.1 磁極的位置
    3 特性
    4 參考文獻


    [编辑] 磁極
    西元2000年相對於地理北極的的磁偏角
    西元1700年相對於地理北極的磁偏角。地球的磁北極實際上是磁場的指南極,它會吸引構成羅盤指針的磁鐵的指北極。這個已成慣例的錯誤稱呼已經是難以改變了。注意圖上象徵地球的磁鐵的北極實際上是指向地理南極的。目前磁北極在加拿大境內,距離地理北極大約1000公里。

    磁極的位置並不是固定的,每年會移動數英哩。磁北極目前約以平均每年40公里向地理北極接近。兩個磁極的移動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而兩個磁極也不會正好在地球球體的兩端,也就是說,磁軸不會通過地球正中心。目前磁南極到地理南極的距離比磁北極到地理北極的距離遠。

    [编辑] 對磁極互換的解釋大量的事實和證據表明,地磁場的磁極曾經互換過。

    地磁場不是毫無變化的,它的強度與地磁極位置會改變。科學家發現,地磁極會週期性地逆反定向,這過程稱為地磁反轉。最近一次的反轉是大約78萬年前的布容尼斯-松山反轉(Brunhes–Matuyama reversal)。對於澳大利亞紅英安岩 和枕狀玄武岩的古地磁學(paleomagnetism)研究發現,地磁場的存在,估計至少已有35億年之久[1]。地磁場會在太空與太陽風和其它帶電粒子群流互相作用,因而形成磁層。地球磁層並不是球狀的,在面對太陽的一面,其邊界離地心的距離約為七萬千米(隨太陽風強度的不同而變化)。

    [编辑] 磁極的位置磁北極 [1] (2001) 81.3°N, 110.8°W (2004 估計) 82.3°N, 113.4°W (2005 估計) 82.7°N, 114.4°W
    磁南極 [2] (1998) 64.6°S, 138.5°E (2004 估計) 63.5°S, 138.0°E

    [编辑] 特性地表上的地磁場強度並不均勻,強度因地理位置而有所變化:從0.3高斯(南美地區和南非)到0.6高斯(加拿大的磁北極附近,澳大利亞南部和一部分西伯利亞地區)。

    地磁場類似磁鐵棒,但是這種相似只是粗略的。磁鐵棒或是其它永久磁鐵的磁場是由於鐵原子中的電子有序的運動而形成的。然而,地核的溫度高於居里點(鐵的居里點:絕對溫度1043K),鐵原子的電子軌道的方向會變得隨機化,這樣的隨機化會使得物質失去它的磁場。因此地磁場的成因並不是由於有磁性的鐵礦,主要的因素是大地電流。

    另一項地磁場與磁棒不同的特徵是地磁場的磁圈。磁圈與地球有一段距離,與地磁場表面有關。此外,在地核中的磁化的組成成分是轉動的而不是靜止的。

    引用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A3%81

    回覆刪除
    回覆
    1. well done. \(^-^) /如果能將與本文不相關的字
      "1 磁極
      2 對磁極互換的解釋
      2.1 磁極的位置
      3 特性
      4 參考文獻"
      "[编辑]"
      去掉會更好.

      刪除
  15. 地球擁有的磁鐵性質稱為地磁,受地磁影響的範圍稱作地球磁場。

    地球磁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在一天之內也會作細微的變化,另外根據對岩石的研究得知,在地質時代,N極與S即曾多次交換,變更過。

    科學家發現,地磁極會週期性地逆反定向,這過程稱為地磁反轉。最近一次的反轉是大約78萬年前的布容尼斯-松山反轉(Brunhes–Matuyama reversal)。估計至少已有35億年之久。

    地球磁場的磁極與地圖上的南極點、北極點有點偏差,磁針並沒有指向正確的南北方向。如在台灣磁針偏西約2.5度,在格陵蘭則偏西約60度,磁鐵所指的位置是在加拿大北邊一個叫磁北極的地方,距離地理北極大約1000公里。和地理上的北極並不相同,對每個國家來說,磁北極和地理上的北極,其相差的角度稍微有不同,在英國,磁北極是在地理北極西方11度角的地方。

    磁北極目前約以平均每年40公里向地理北極接近。兩個磁極的移動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而兩個磁極也不會正好在地球球體的兩端,也就是說,磁軸不會通過地球正中心。目前磁南極到地理南極的距離比磁北極到地理北極的距離遠。

    磁北極

    (2001) 81.3°N, 110.8°W

    (2004 估計) 82.3°N, 113.4°W

    (2005 估計) 82.7°N, 114.4°W


    磁南極

    (1998) 64.6°S, 138.5°E

    (2004 估計) 63.5°S, 138


    引用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A3%81%E5%9C%BA

    書名:科學實驗
    作者:Jane Bingham
    出版者: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書名:地球之神秘與美
    出版者:護幼社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回覆刪除